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10月29日,临沂市蒙阴县公家万村的村民们齐聚一堂,看大戏,吃饺子,自编自导、自演自唱,以质朴真挚的方式传递孝老敬老情怀,让中华传统美德焕发新光彩。
九九重阳,村民变身“导演”
与往年相比,公家万村今年的重阳节活动有点特别,现场多了几台专业摄像机,来自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赵鑫教授团队的研究生们正忙碌地调试设备,而村民们则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他们要用镜头记录下属于自己的重阳故事。
“来,公大爷,您往这边站一点,对,就这个位置!”村民公爱玲一边指挥着村里的长寿老人入座,一边和大学生团队商量着拍摄角度。这位三年来坚持为全村老人举办重阳公益活动的“女当家”,今年有了新身份——“村民导演”。
镜头记录习俗,定格敬老传统
歌舞《迎盛世举金杯》拉开了活动的序幕,舞台上的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紧接着,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抗战情怀》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老一辈革命者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在村民们质朴的演绎下格外动人,掌声雷动。随后,来自公家万代表队的舞蹈队为村中老人献上了舞蹈《全家福》,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与敬意。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温馨与感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弥漫在公家万村的每个角落。
赵鑫教授的团队没有闲着,他们架起机位,调整光线,用专业的影像语言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瞬间。“这些是最珍贵的乡村文化记忆”。多年来,这支科研团队长期关注乡村文化振兴,开展村落影像实践研究。而今年,他们不再只是研究者和记录者,更成为了参与者——与村民一起策划、一起导演、一起用影像传递温情。
公家万村历来有“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在重阳节当天,儿女要为父母买新衣穿新鞋,同时为老人送上节日的问候与祝福,这一习俗在村中延续至今。“以前俺们那时候穷,现在日子变好了,就得让老人们过上好日子。”村民公衍夫说道。
这些朴实的话语被一一记录下来。研究生龙连飞感慨地说:“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力量——看到村民们在自导自演中表达真情,在文化共创中展现自信,我们做的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在为乡村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影像档案。”
一碗饺子,一部“大片”,一份传承
作为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公爱玲自三年前起便坚持在重阳节与她的姐姐、弟弟共同举办大型公益活动,邀请全村老人看大戏、吃饺子,用实际行动弘扬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今年,他们携手来自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赵鑫教授团队,共同策划并导演了这场别开生面的“重阳节里当导演 敬老爱老代代传”,让乡村文化与学术力量在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公爱玲和志愿者们一早就忙开了,包饺子、端茶倒水、招呼老人入座。她邀请村中的长寿老人坐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他们吃上第一口热乎的饺子。大学生们则端着相机穿梭其间,捕捉着老人们幸福的笑脸和晚辈们孝顺的身影。
“我从小就有一个慈善梦”。公爱玲面对镜头,眼眶有些湿润:“我看着老一辈子一年一年变少,很伤感。我虽然没有多少钱,但也一定要表达我的孝心,把这个公益活动继续办下去!”这段真情流露的话语被永久定格。这不仅是一次节日庆典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敬老爱老传统如何在乡村薪火相传的珍贵影像档案。
孝老爱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责任。当影像记录下这一切,当村民成为自己故事的“导演”,敬老爱老的传统便在镜头内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