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才能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今年,沧州市大力健全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扩大对接渠道,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力量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
10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沧州健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一批创新智慧医疗设备映入眼帘:外形酷似饮料自动售卖机的智能AI机器人自助取药机,可实现药品自主领取;能自助检测血压、血糖、血氧等指标的智慧微医院,当场检测当场出结果,让基础健康监测更便捷……
“深耕数字医疗领域,公司新品持续推出。”沧州健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均峰说,近年来,公司依托60余项专利与软著权,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医疗信息化平台,通过5G智能穿戴设备、互联网医院等载体,实现“一站式”全流程就医服务,荣获“全国互联网医院建设示范单位”等称号。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沧州经济开发区亮点频现。近年来,沧州经济开发区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完善企业创新梯队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内驱力。截至2024年底,沧州经济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1家。
日前,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省重点项目——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制造项目投产伊始,便收获国内头部电池厂商与国际电池生产厂商的订单,为沧州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制造项目的核心产品——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凭借独特技术优势破解了电池领域的关键难题。通过传统电解液与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凝胶化,能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性,有效降低传统电池的安全隐患;同时,其可匹配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材料,为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供重要支撑。
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监杨士勇说,这款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由企业自主研发,巧妙融合了液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的优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按照规划,项目预计年产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3亿平方米,年销售收入将达15亿元,年纳税额可达1亿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沧州经济开发区通过推行网上土地拍卖、实施“开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大幅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为企业节省了3个月的建设时间,有力推动了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今年,沧州市着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持续强化政策引领,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明确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目标路径。2023年以来,沧州市级支持重点研发“揭榜挂帅”项目18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9个,支持资金7914万元;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49个,项目经费6814万元。
立足加快平台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沧州持续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全市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7家。聚焦主导产业壮大,沧州市编制了绿色化工、管道装备等两个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确定首期进场中试项目6个,储备中试项目6个,40余名研发人员入驻。依托河北省管道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100余家单位,成立河北省管道装备制造行业协会。
健全对接机制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0月22日,在沧州高新区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正在加紧组装用于污水处理的中空纤维分离膜组件。偌大的车间里,几百支白色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组件呈柱状均匀排列。
“这批产品即将发往宁夏,用于当地企业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该公司副总经理方朗介绍,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是公司的核心产品。该成果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王亮教授团队。项目落地后,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
作为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2022年落户沧州高新区,2023年9月投产运营。
投产以来,公司依托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开发了系列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产品,这些产品具有高强度、高分离精度、长使用寿命的优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沧州高新区,膜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从每平方米最高售价600元的高性能隔膜,到应用于海水淡化、氢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尖端膜材料,一系列科技成果持续成功转化。而这些成果的创新源头,都来自该区的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
在正式投入运行不到两年时间里,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以膜技术为特色,瞄准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对科技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成熟度等进行论证评估。截至目前,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已引入研发团队和项目31个,孵化出14家公司,助力沧州打造膜产业发展高地和京津冀膜产业中试首选地。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沧州市不断健全对接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构建开放创新应用场景,该市在省科技计划项目平台开通沧州市创新应用场景库,征集入库72项,促成11个合作项目。去年年底,膜材料中试验证场景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案例。
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对接,2022年以来,该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签署合作协议16项。今年,全市开展北京化工大学最新科技成果发布暨校企对接交流会等科技对接交流活动30余场,其中,与京津科技对接交流活动就高达13场。
强化服务保障
畅通成果转化路径
与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一路之隔,河北津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厂房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年底该公司的高性能水处理设备及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装备制造项目就将投产。
河北津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天津膜天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分离膜材料、膜组件、膜成套装备研发及生产相关核心资产而设立的最核心全资子公司,将致力于膜业务投资、生产和运营。
“今年7月,由我们公司投资设立的高性能水处理设备及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装备制造项目正式落户沧州高新区,为全区膜产业发展再添动能。”该公司负责人宋辉鹏说,该项目规划购置高性能水处理设备自动化封装生产线2条、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设备组装和调试设备60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高性能水处理设备1200台、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装备56套,预计年销售额2.8亿元。
就在公司落户沧州一个月后,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向该公司投资1.35亿元,这也是该基金首个投资项目。
“真没想到,公司刚刚落户沧州,就获得了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的青睐,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活水。来沧州发展,真是来对了!”宋辉鹏说。
在他看来,良好的资本环境,是膜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他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高性能膜组件及智能一体化水处理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运营,以及后续膜领域产品的研发。
据介绍,沧州膜先进材料京津冀创业投资基金由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沧州市新兴产业发展母基金、沧州高新区创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总规模3亿元。该基金将发挥“省地合作+区域协同+产业聚焦+央企赋能”优势,围绕膜材料、膜组件、膜设备制造等技术领域,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发力点,全力推动“膜材料—膜设备—膜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沧州膜产业聚合发力、提档升级。
优化服务保障,畅通成果转化路径,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近年来,该市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龙头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7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54家。(河北日报记者戴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