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指尖上的红色放映厅” 天津工业大学“数智新声”团队开创思政育人新模式
中国网10月11日讯(记者 刘佳)《笔墨铸魂闻一多》《寻找文物背后的爱国密码》《天津名人堂》……这些红色微短剧如今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政育人的新载体。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荣恺带领的“数智新声”创研团队,立足“光影思政”核心理念,以“指尖上的红色放映厅”为依托,探索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红色影视”映入课堂
“以红色影视剧为代表的国家主流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很大。”张荣恺介绍,近年来,一系列高质量的红色影视作品承载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带领团队对红色影视作品进行深度挖掘与多维度转化,让红色影视的涵化功能从银幕延伸至课堂。
围绕“红色基因的数智传播”这一核心命题,团队先后完成了《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大思政背景下主旋律影视资源思政元素挖掘与育人模式研究》等课题,为拓展思政教育平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同时,聚焦新时代中国影视创作与产业发展情况,团队师生赴北京、长沙、成都等多地调研,先后发表文章十余篇,实现创作经验与学术成果的双向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张荣恺积极探索红色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美育推动德育发展。在与学生共同赏析《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志愿军》等红色影片的过程中,他同步讲授抗美援朝史实,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与历史认知的双重浸润中,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团队践行“人文素养+专业技能+价值引领”的培养理念,近两年先后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项。立足天津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团队创作了《红色天津行—李叔同的艺术生涯与爱国情怀》《天津名人堂·李叔同》等系列微课作品,挖掘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团队聚焦当代青年的心理关切与价值形塑,所创作的微课《正确认识人格标签》成为天津市唯一入围全国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大赛的作品。
“红色放映厅”成功孵化
团队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积极运用数字智能技术拓展育人边界,构建起跨时空、多维度的教育教学新场域。在此过程中,团队建设完成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影视剧创作实务》,并精选一系列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核心教学案例,以扎实理论指导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转化的完整教学闭环。
在师生共创机制的推动下,团队借助数智手段活化历史叙事,增强内容感染力,创作的《笔墨铸魂闻一多》等多部微视频作品先后在多个媒体平台展播,《寻找文物背后的爱国密码》《天津名人堂》等作品,荣获天津市高校微视频大赛一等奖。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有力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化担当意识。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实效性的关键。红色影视文化课程依托艺术专业特色的同时,可以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助力我们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张荣恺表示,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重塑传统教育模式,面对学生学习与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他和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以新技术、新平台拓宽育人渠道,推动影视资源实现数智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