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丨新青年下乡记丨科技进山,文化入海,天津师生改变乡村

发布时间:2025-09-18浏览:10



新青年下乡记丨科技进山,文化入海,天津师生改变乡村

从天津出发,我市各大高校组建的师生实践团队向着全国各地的基层乡村而去。他们发扬专业优势,帮村民答疑解惑,播撒知识的种子,彰显教育的意义;他们调研村民生活、生产需要,研发先进科技成果,切实为村民减轻劳动负担;他们发挥所长、奉献爱心,在广阔天地里锤炼自己的能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把科教成果送到祖国的边疆去,用实际行动重塑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知识改变乡村,文化赋能乡村。

到乡村去——

边科研边科普 让理想“飞起来”

在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机应用广泛。中国民航大学“智翼凌云”学生科研团队注意到传统植保无人机容易导致“无病区过度喷药、重灾区药量不足”的问题,决心研发针对小麦病害的靶向施药系统。

 “智翼凌云”实践队队长周博韬来自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经验。“大一刚入学,我就听说学校有个用无人机为农作物‘看病’的项目。我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经验都能用上,就报名加入了团队。”周博韬说。

团队在宝坻牛家牌镇走访时发现,大多数村民并不掌握无人机技术,只能请人操作。周博韬说:“我们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现状,也注重与村民交流,请他们为研发提意见。要推广我们的项目,还得从交流、科普这些基础工作做起!”

周博韬擅长从村民需求角度出发进行项目宣讲,运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分享无人机应用原理,从“给庄稼做‘CT’”“智能导航不迷路”到“让无人机‘指哪儿打哪儿’”,复杂的航空科技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课程结束后,许多村民不愿意离开,围着他问了很多实际问题:“这机器,小地块能用吗”“充一次电能飞多久”“无人机为啥不能喷果树”……通过交流,他发现:村民对农业科技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迫切希望运用新科技、新知识改变农业生产现状。“村民对团队里无人机专业的同学特别热情,主动询问他是怎么考上民航大学的,无人机专业学什么等详细情况。他们也想培养自家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学知识,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周博韬说。

到田间去——

公益捐赠支农 助力增产减负

在太行山西麓的半山丘陵地带,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的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一排排温室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光泽,山岗坡地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参加夏季采摘活动的游客兴致勃勃、笑容满面……

此刻,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孙桂玲教授带领的“物联网科技支农”实践队的同学们正在检测团队自主研发的低功耗、全天候、多参量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无线监测系统(以下简称农业监测系统)在当地的运行情况。

博士生董亮已经连续三年跟随实践队奔赴襄垣县开展科技支农实践。他说:“之所以选择襄垣县落地科技助农新产品,是因为这里‘高端特色农业集中’,而高附加值意味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种植风险,为了养护好这些娇贵的农产品,村民需要随时调整水肥和光照。过去,村民主要使用普通温度计、湿度计测量大棚内温湿度,需要定时、定点进行人工检查,有时甚至凌晨也要钻进大棚记录数据。而在去年,实践队为当地村民捐赠了农业监测系统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大棚内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了。”

捐赠给当地的113台监测设备中,约八成支援村集体产业建设,其余两成则直接送到合作村民手中。来自襄垣县下良镇的调查数据显示,该监测系统在常规入棚监测方面节省人力成本达20%40%,土地灌溉用水以及肥料使用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站所在地上良村村民大幅节约了种植成本。

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充分发挥监测系统的功效,但师生们并未止步于此。“在一对一访谈中,有村民表示虽然看到了监测数据,但不知道怎样加以利用。我们计划在当地组织新技术培训活动,确保村民在获赠设备之后,还能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董亮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天津高校师生研发的农业监测系统不仅在襄垣县引发广泛关注,还吸引来周边其他县镇的热情邀约。今年,孙桂玲教授和实践队的同学们就应邀前往武乡县盘龙镇,再次进行了设备捐赠。从实验室到山沟沟,一幅科技助农、知识兴农的乡村画卷正在三晋大地缓缓铺开。

到山野去——

从夜校到“村晚” 丰富文化生活

 “丰景如画,乡韵如歌”。这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丰收村第二届村晚的主题口号,也寄托着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见微知著”实践团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徐黎明老师介绍,暑期科技夜校是实践团的重头活动,师生们发挥工科院校优势,提前准备了包括芯片、电路板、手摇发电机以及智能车等趣味教具。大学生变身夜校老师,手把手教当地孩子做趣味实验。实践团成员王慧欣、初子平、张爽、贡启月、李雅煊、夏祥雪等同学表示,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对实践团的支持让人感动,希望夜校课程能够为当地儿童的求知欲、上进心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村子里有一位名叫浩浩的小朋友,去年暑假曾想要放弃学业。经过实践团的帮助和开导,他又萌生了重返校园的想法。今年,浩浩说,他要认真读书、将来要考天津的大学。这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倍感开心和骄傲。

为了给夜校的孩子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也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实践团举办了第二届丰收村“村晚”。徐黎明说:“第一届‘村晚’的准备工作不足,我们只拉了个条幅,临时搭建舞台。到了第二届‘村晚’,当地许多单位和部门都主动联系我们给予支持,背板、设备由专业团队提供。这台‘村晚’全程直播,高峰时有数千人同时在线观看,观看直播的大多是山里的村民和网购农产品的消费者。”

 “90后”张展翼是丰收村的首位大学生,也是一直关注并支持实践团的热心村民。他说:“来自天津的大学生给村里的孩子带来了实验课,给每家每户都拍摄和赠送了全家福照片,把助农直播搞得有声有色,现在有些村民也学着开直播、销售农产品了。”

实践团结束行程时,孩子和相伴数周的夜校“老师”难分难舍。陪同在旁的张展翼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说:“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样的课程、这样的经历和视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好地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

到海上去——

师生传承有序 共建祖国南疆

一路向南、千里奔赴。多年来,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刘波教授在南海从事科研工作,如今他仍在关注海上态势感知系统的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由他创建的“挺进深蓝 向海图强”实践团队应用先进光电技术,感知海洋信息、服务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岛礁防护等事业。南海海域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亟待维护,实践团队通过监测长棘海星的分布情况为珊瑚礁保护提供支持。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段少祥在读博期间,曾多次跟随导师刘波前往南海实地调研。“有一次,刘教授送我们几个学生返程时,语重心长地说,能够来到祖国最南端进行科研实践,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是值得所有人记忆一生的财富。当时我们都有些伤感,以为那是最后一次来三沙了。出乎意料的是,2022年我留校工作,担任‘挺进深蓝 向海图强’实践团队指导教师,从此和南海结下不解之缘。”段少祥说。

实践团队去南海,困难是家常便饭。除了“高温、高湿、高盐”的艰苦环境,师生们还要和变幻莫测的天气“打游击”。海上台风说来就来,预订的船期说变就变,实践工作最繁忙的阶段,段少祥甚至曾在没有水电的海岛上露宿:“岛上是有房子的,但是环境太湿热,屋里没法住,我们就睡在码头的水泥平台上。没枕头,我枕着一袋速热米饭中的大米;没床铺,有同学用设备包装箱凑合着铺一铺;没有开火的条件,我们打着手电筒热自热饭、啃小面包。”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团委书记朱博晨对实践队的乐观精神印象深刻:“苦不苦?当然苦。可大家很少抱怨,把吃苦受累当作笑谈。老师们冲在最前面,学生跟上来。我想正是这样言传身教,让团队感情特别深厚。”

这个暑假,“挺进深蓝 向海图强”实践团队迎来了一批新加入的、文科专业的同学,他们的到来丰富了团队的构成,也带来了筹备已久的“祖国最南端的科学课”“传统文化特色课”。即将读研的鄂英超从小就在书本上读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次踏上南海岛礁,亲眼见证祖国南海焕发的勃勃生机,让他倍感鼓舞、干劲十足。“我们今年带来了3D打印机。我们把螺钿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与3D打印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引导孩子树立‘强国梦’‘守岛志’。我想,不管是科研报国、保护珊瑚生态还是开展文教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为那片海、那些人多做点事,无论付出多少、坚持多久,都是值得的!”

 “共赢机制”让乡村实践“行稳致远”

知识改变乡村,乡村也以丰厚的实践经验回馈这些年轻人。在采访中,记者获悉:通过“见微知著”实践团首次接触助农直播时表现优异、大获好评的刘禹含,在校期间组建了直播团队、积累了丰富经验、成立了创业公司,带动其他同学勇敢尝试助农直播;参与过“挺进深蓝 向海图强”实践团队的许东野,在茫茫南海上、烈烈海风中坚定了科研报国的理想,目前专注于海洋光学通信与感知领域,以科技提升知海、探海、守海的能力;此外,许多参与乡村实践的大学生都同时承担着社科调研工作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助益。

谈及高校开展乡村实践的热潮,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翟磊表示,高校在乡村的实践要“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机制保障。要让知识的力量真正改变乡村、影响乡村,需建立高校、学生、乡村、村民之间的“共赢机制”。对此,她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要精准考察乡村痛点,使乡村切实受益;第二,要提炼乡村特色,借助高校优势扩大文化影响力,助力基层治理;第三,要让乡村成为学生成长沃土,推动成果快速落地,增强学生成就感;第四,要促成“双向奔赴”,既激发学生兴趣,也提高乡村对接意愿;第五,要完善长效机制,基于高校乡村工作站开展实践活动,能保障实践团队开展乡村实践的可持续性。

翟磊主持编辑了《阡陌焕彩 乡村振兴实践案例选编》一书,精选来自全国50个村镇的成功案例,每个案例都具备做实事、有亮点的“抓手”,都能够提供一套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方案。她表示,高校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是让象牙塔里的知识在泥土里获得生命力,让从书本学知识的学生们尝试“接地气”,让学术研究获得丰富真实的样本,也让乡村获得发展的外脑、资源和新契机。通过有组织的实践与新知识的赋能,高校正在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转化为一场双向奔赴、波澜壮阔的时代行动。(记者 张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