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丨三下乡丨青履踏灵宝 非遗焕新声

发布时间:2025-09-15浏览:10



三下乡丨青履踏灵宝 非遗焕新声

暑假期间,天津工业大学“河洛青履”实践团深入河南灵宝,以青年视角解码非遗基因,用创新实践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通过技艺体验、数字记录、文创开发等多元形式,为非遗活化注入青春动能。

澄泥砚:千年泥火中的匠心传承

走进澄泥砚工作室,团员们跟随省级传承人王驰体验“点土成金”的奥秘。当普通黄土经取土、制坯、雕刻等六道工序烧制为温润砚台时,实践团成员感慨:“传承人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泥料,更是匠人对千年技艺完美呈现的匠心执着。”参观后,实践团为澄泥砚设计“迷你文创套装”,搭配简易工具降低体验门槛,让古老技艺更贴近当代生活、触达更多人群。

皮影戏:光影艺术的时代突围

在地坑院文创店,皮影文化传播者展示《西游记》经典剧目,讲述地坑院曾作为皮影“天然舞台”的历史,带领团成员领会独属于乡土的文化记忆。实践团策划的“皮影微剧场”短视频以传统窗棂为框,通过4K镜头捕捉皮影转场的精妙,并结合青年视角提出实用构想,在尹庄镇“七彩假期”和返家乡大学生文艺汇演暨非遗晚会推出“皮影夜演”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身感受光影里的传统韵味。

钩织技艺:非遗与时尚的碰撞

钩织工作室里满架的钩织作品令人惊叹——细腻的杯垫缀着缠枝纹,雅致的装饰画还原秀美山水,灵动的挂件融合卡通元素,每一件都透着“一针一线皆匠心”的温度。张宏霞向实践团展示“基础短针技法”,将传统钩织演变为现代耳环、包袋,团队协助录制技法分解视频,并设计“DIY材料包”,将传统钩针与时尚饰品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花馍制作:民俗美食的致富密码

在武家初味工作坊,团员们见证面粉在武江平指尖“焕发生命”——揉捏按压间勾勒轮廓,剪刀轻旋剪出鳞羽,红枣点睛、豆子缀纹,转瞬便成憨态锦鲤、威风虎头、吉祥福袋。作为“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她带领60余位姐妹脱贫致富的故事,更让非遗多了一份“振兴温度”。实践团记录其“揉捏按压、剪刀剪形”的独门技艺,并协助设计“迷你花馍礼盒”,让传统食品转化为文旅伴手礼。

蒲剧艺术:黄河文化的激昂注脚

蒲剧传人张萍与女儿即兴演绎《秦香莲》,一招一式尽显蒲剧“慷慨悲歌、激越奔放”的风格,让年轻观众在激昂唱腔中读懂“慷慨悲歌”的黄河气魄。实践团用专业设备录制“唱腔与身段”教学片段。该视频被纳入《灵宝非遗研学手册》,未来可成为我院非遗文化研学的参考影像资料。

剪纸艺术:三把剪刀剪出文化自信

剪纸传承人群体中,王东“以刀代笔”,一幅农民画剪纸《忠孝节义》诠释传统美德;文欢欢将剪纸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策划“剪纸主题走秀”,让传统纹样在T台上绽放光彩,同时与实践团共同创作两幅大型剪纸作品——《川口樱红采撷图》与《平安纳福·寺河情》赠送给川口乡和寺河山乡,获得乡政府高度赞扬;田淑霞用老式剪刀传授“吉祥纹样”技法,用灵动技艺还原民俗愿景。实践团整合三位大师的技艺图解,编制《剪纸技法图谱》,并设计“剪纸盲盒”吸引年轻群体。

从澄泥砚的泥火淬炼到剪纸的刀尖生花,从皮影的光影流转到蒲剧的慷慨激昂,实践团用镜头记录非遗之美,以创新激活传统基因。这场青春与非遗的对话,不仅留下400分钟珍贵影像,更探索出“非遗+研学+文创”的活化路径。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以脚步丈量文脉,以专业赋能传承,让青春与千年非遗碰撞出璀璨火花,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天津工业大学 卫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