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大教师王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勇当先锋
津云新闻讯: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而在天津高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教师们新的时代使命之一。
走进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王亮教授正在带领科研团队讨论新课题的工作安排。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针对膜法水处理技术界面过程调控的膜材料、膜工艺和膜过程研究,多年来,在饮用水净化、污废水处理及回用的示范与应用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
“‘膜分离技术’是水处理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团队在持续多年的课题攻关过程中,发现之前所用的很多水处理系统,存在膜丝寿命短、膜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水处理工艺技术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所以,我们决心聚焦这一领域,一路干下去,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膜分离理论、膜面微结构调控、膜组合工艺协同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我们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去。”王亮介绍。
瞄准了方向,王亮带着团队不断钻研,提出了基于微观调控动力学的膜材料功能化新方法,重点攻克临界条件干涉下膜组合工艺协同作用新机制,揭示影响膜运行安全稳定性的界面反应行为,并在水处理领域工程示范中应用验证。他们开发出的一体式工艺,以及高品质回用新工艺与关键技术等,大幅提高了水处理的效率。
不仅如此,他们开发出的具有镶嵌互锁三明治结构的带衬型中空纤维膜,成功建成年产100万平方米的新型中空纤维膜生产线。相关技术在市政及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中成功应用,已经覆盖天津、河北、湖北等全国8个地区,每天可以处理约40万吨的污水。这一项目成果有效推动污水处理厂从“污染物排放源”向“水资源再生节点”转型,显著提升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及水资源供给能力,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据了解,目前,王亮教授团队研发的系列成果已经孵化出了多家环保科技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到市场的转化。其中,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天津工业大学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及研发平台,聚焦工业及园区中水回用及零排放,市政污水处理及再生,工业用水及饮用水提纯,海水资源化、危固废资源化及水务智慧运营等领域,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公司累计拥有有效知识产权54项,发明专利23项。
天津海派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艳华介绍,发挥“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双耦合”和“技术构建成本侧壁垒”两大优势,公司已经实现了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循环。2024年,海派特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及海派特智能化设备(河北)有限公司营收均超过2000万元,同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可实现每年30%左右的增长,明年有望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当前,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塑造我们的美好家园出一份力。我也希望能够培带出更多行业里的优秀人才,成为环保领域里的中流砥柱。”谈到这个教师节的愿望,王亮满怀期盼。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