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及配套活动的嘉宾体验非遗
感受非遗魅力 让文化交流具象化
作为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重要的配套活动,在会议现场设置有天津非遗展示、“上合组织国家中文书法优秀作品展”以及“合光共塑——上合组织国家雕塑展”,引起了现场参会嘉宾的浓厚兴趣。
郑氏漆器
现场传授“漂流漆”工艺
在非遗体验区,来自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郑勇老师将大漆颜料轻轻倒入水桶,各种颜色的漆液缓缓流淌在水面上。一旁的参与者屏息凝神,看着漆液在湿润的纸胎扇面上自然晕染,深浅交融,仿佛一幅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滕秀莲用空白扇面体验了一回“漂流漆”技法,当扇面从水中取出,随着漆层叠加,扇面上浮现出类似云雾或山峦的抽象纹路。郑勇点头称赞:“图案很美,你很有艺术天赋!”得到老师夸奖,滕秀莲非常开心。滕秀莲说,她目前在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正是因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她和妹妹蒲雅虹一起来到中国学习,姐妹俩约定要一起探索中国的艺术与智慧。
不一会儿,来体验“漂流漆”的嘉宾就排起了长队,展台上也摆满了色彩斑斓的漆扇——有的如晚霞晕染,有的似星云流动,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体验结束后,郑勇逐一将大家做好的漆扇打包装入礼品袋送给各自的“创作者”,嘉宾们捧着漆扇爱不释手。
据郑勇介绍,陶胎漆器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本次现场展示的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陶胎漆器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是天津工业大学陶胎漆器工作室经过10多年的时间复原而成的,陶胎技艺在中国有6000多年的历史,利用了唐代和宋代的高古釉瓷作为陶瓷的釉面,然后又利用了跳刀纹和传统的犀皮漆以及晕金的技法,将4个工艺囊括在一个作品当中,制作出来很多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而现场展示的则是“漂流漆”的工艺。郑勇介绍,“漂流漆”是漆器技法的一种,也是大漆快速晕染的技法。有个词叫“如胶似漆”,让参与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验中国漆艺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外宾感受到中国传统材料的精良以及传统工艺的精湛。
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父传子、师传徒的传承方式不同,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是传承人郑勇从古代文献中“复活”出来的。郑勇说:“在一次大漆文献展览会上,我看到了一段关于陶胎漆器的记载,陶胎漆器的精美绚丽,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由于陶胎漆器制作难度较大,制作周期长,国内鲜有人去进行这一技艺的制作和复原,郑勇从一行行少得可怜的记载中,寻找制作陶胎漆器的方法,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起初我们按照记载中的步骤复刻,但是成品上的漆极易脱落,无法持久附着在陶器表面。”郑勇请教了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专家,经过数月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终于破解了增强漆层“抓力”的关键。经过工作室成员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对传统文化艺术绝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复原,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富有扎实理论与创造功底,身怀高超传统技艺的团队。2023年,工作室被天津市文化旅游局授予“第一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
杨柳青年画
点染画凝聚劳动人民智慧
“本次活动我们带来的是杨柳青年画中彩绘的一部分——点染画,传统师傅使用灯芯草制作成工具,蘸取颜色之后点染画面中的树和花。”天津杨柳青画社第五代传承人左玥在现场进行了展示,用不同的灯芯草棒分别蘸上红色、黄色以及黑色颜料后,对画面上的树木和花草绘制斑点,使其呈现出枝繁叶茂的感觉,能够迅速创作出花草的远近关系,这项技艺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凝聚了以前劳动人民的智慧,创作画作既迅速又美观。
泥人张
体验泥塑雕塑过程
在活动现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赵阳正在制作一个泥塑关公。“此次我们展示的不是上色过程,而是泥塑前期的雕塑过程,嘉宾可以使用工具,体验在泥制雕塑上塑造的过程。”赵阳介绍说,关公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物,在亚洲很有影响力,大家对于关公也都比较熟悉。
“这样一个关公塑像,手工制作泥塑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然后再通过阴干、烧制,最后上色,整体的工期长达1个月。”赵阳表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纯手工的泥塑产品,他们也在接受一些私人定制。
记者 李文博 张艳
摄影 记者 胡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