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淑刚
孙晓光
通讯员 徐俐莉 田家铭
莒南籍在外博士人才2005名,其中,专业技术类博士共有1592人,占比79%,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医养健康、化工、战新、文化等产业领域;169人分布在国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5月15日“临沂人才日”当天,在2025年莒南县校地才企融合发展暨人才赋能绿色食品产业对接会上发布的这样一组数据凸显莒南人才济济。
如何将兼具深厚乡土情怀与前沿专业知识的莒南籍在外博士这一高端智力群体,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战略资源”?
近年来,莒南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实施“翅膀工程”,着力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交流、人才、研发、转化“四个平台”,积极探索科技“+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等有效路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未来将发挥学校特色科研优势,针对莒南产业链堵点、难点、痛点‘把脉问诊’,帮助链上企业及产业创新研究院解难题、提质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玉波表示。
莒南县创新推出“博士之家”挂牌、“走进高校”“候鸟专家助企”、博士创新创业大赛、“产业链博士团”、博士创业园等一系列“组合拳”,以乡情牵引为桥梁,以服务激励为导向,以干事平台为依托,不断集聚莒南籍在外博士人才力量,为县域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支撑。
“撒网引才”让莒南县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人才库,实现了对人才的有效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而“按需点将”则能精准把脉县域经济痛点,通过技术攻关、项目孵化、决策咨询等方式推动优势产业量质齐升。
“我们聚焦全县四大产业链发展需求,组建了莒南县 ‘产业链博士团’,分别为绿色食品、不锈钢(铸造)、新材料(硅基材料)3个产业链博士团和1个AI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博士团,旨在充分发挥博士技术支撑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链上人才’工作品牌,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莒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编办主任张莉莉介绍。
济南大学教授李春生在前期以技术入股方式在家乡莒南县成立了山东安特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长为全国纳米二氧化硅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
“我们将依托‘济南大学-莒南硅基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致力于芯片抛光液原料研发、生产,解决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作为莒南县新材料(硅基材料)产业链博士团的团长,李春生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十分明确。
以在外博士为“媒”,莒南县建立“走进高校”引才机制。2024年,先后到南京邮电大学等13所高校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在青岛、南京等地成立2处招才引智工作站,与3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莒南驻济南和无锡2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落地,开展产学研对接62次,签约合作项目34个,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6000万元。
“我们将以‘产业链博士团’服务行动为抓手,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对外开展‘走进高校’活动,对内开展‘专家教授莒南行’系列活动,推动高校、人才、企业强强联合、互利共赢,以科技创新之进,塑产业发展之势。”莒南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