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工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8名成员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开展支教服务工作,他们活跃在教育教学、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的“前线”,用奉献与担当,为石阡县的学生们带去了追梦的力量。
创新课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同学们,今天咱们结合之前学过的电路知识,一起动手设计一款独一无二的LED发光手环!”在石阡县第二小学四年三班的教室里,研支团队长孙越的话,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在这堂别具一格的实验课上,孙越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创意相融合,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孙越深知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之外,他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验课堂。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把钥匙,为石阡县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奇妙科学世界的大门。
在石阡,研支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除了认真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他们还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充满活力的奥尔夫打击乐社团和乒乓球社团,为孩子们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和锻炼身体的平台。此外,研支团成员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科普交流、心理健康讲座、晨跑活动以及趣味十足的“叠被子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红领巾声音”传承红色精神
“同学们,别担心发音不准,老师会一直陪着你,帮你慢慢矫正。只要你勇敢地走上这个讲台,大声地朗诵出来,你就是最棒的!”在石阡县第二小学的课堂上,研支团成员陈芝恺温柔而坚定的鼓励声,如同一股暖流,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田。为了让红色经典在孩子们心中扎根,陈芝恺组织成立了红领巾经典诵读社团。每一堂课,她都以饱满的热情,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展示自我。
除此之外,研支团的成员们还主动肩负起服务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重任。他们深入了解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情,精心打造了“红领巾广播站”。自开播以来,这个小小的广播站已经持续播音100余天,成为校内传递知识、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研支团成员们还带领学生走进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结合民族团结、国家公祭日、困牛山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这些活动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红色精神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薪火相传。
科普活动与文化传承并行
“古代的飞天梦想是怎样开启的呢?”“咱们国家的第一架飞机究竟是由谁制造出来的?”“直升机到底能不能算作飞机的一种?”研支团成员们接连抛出一个个充满趣味与知识的问题,课堂气氛瞬间高涨。为了让更多孩子领略到科技的魅力,研支团的成员们联合共青团石阡县委、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共同举办了“中国飞天梦-科普贵州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先后走进4所服务学校,开展了8场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为1200余名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航空航天知识殿堂的大门。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无私的奉献,他们还荣获了贵州省“优秀团队”的称号,这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大肯定。
此外,研支团成员何致远、王玮在石阡县国荣乡联合小学持续开展了“小小讲解员”传情班。在这期间,他们积极与楼上村村委会合作,定期举办“非遗”特色活动,大力弘扬石阡县独特的“说春”文化。“孩子们对当讲解员的热情非常高涨,这项活动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石阡宝贵的非遗文化,还能让孩子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蓝计划”点亮梦想之光
“真的特别感谢这十年来一直资助我的爱心人士,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能够安心读书。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传递这份爱心。”石阡中学高一学生李晓林满怀感激地说道。李晓林是天津工业大学研支团发起的“蓝计划・一对一帮扶”志愿服务项目的众多受助学生之一。十年间,“蓝计划・一对一帮扶”项目从未间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无数贫困学子前行的道路。
第26届研支团积极奔走,为石阡县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筹集爱心助学金,传承着“一对一帮扶”的善举。目前已成功筹集到7笔爱心捐助款项。每一次善款的传递,都承载着社会各界满满的关怀与期望,也激励着莘莘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勇向前,拼搏向上。
队长孙越还别出心裁,以“哪吒”为主题,精心打造“最燃开学第一课”。孙越用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激励孩子们“敢拼搏、不认命”。这堂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受到了人民网、中国青年网、西部志愿汇、贵州省电视台、铜仁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研支团将继续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用我们的努力和爱心,助力孩子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孙越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