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党支部与博士生第一党支部聚力“党建+”工作模式,以“抓专业融合、促党建联建、强科技赋能”为核心,通过校企联动、访企拓岗、技术交流及传承创新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党支部与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东纶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工业大学无纺行业校友会等企业及机构,构建“校企党建共同体”。合作各方围绕非织造材料技术研发、生产优化及市场拓展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攻关项目等形式,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例如,针对非织材料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难题,支部党员牵头研发可降解材料工艺在东纶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开展试点,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与市场竞争力。
这一模式,通过党组织联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
二、科技赋能,打造创新策源地
为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2024年,两党支部师生先后赴广东诺斯贝尔、海南欣龙等龙头企业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技术攻坚”活动, 围绕非织造材料智能化生产、功能性纤维开发等关键领域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生产流程,师生团队为企业提出非织专业材料智能化应用方案,企业技术骨干为师生讲授市场导向的研发思维,推动高校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接轨, 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将实验室研究成果精准对接企业产线升级需求。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建“联合攻关小组”,将实验室研发方向与企业产线痛点深度融合,形成了“技术需求库-科研任务池-成果转化链”闭环机制。
在访企拓岗方面,两支部联合企业深入推进校企共建工作,定向为企业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以访企拓岗为抓手的创新实践,不仅催生出“科研攻关在企业、成果转化到产线、价值体现在市场”的良性循环,更构建起“党建‘搭台’、科技‘唱戏’、人才联动”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为非织造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天工方案”。
三、薪火相传,筑牢专业发展根基
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党支部注重传承学科精神。2024年12月,两支部党员专程拜访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原院长贾路桥先生,聆听其关于“纺织学科建设与行业使命”的教诲。贾路桥先生回忆当年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如今虽已退休,其心中对纺织学科的感情从未褪减。交谈中,他还提出:“非织造不仅是技术,更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担当。”这一理念被融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成为激励师生投身“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精神动力。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党支部与博士生第一党支部通过党建联建与专业融合的实践,不仅为非织行业注入创新动能,更探索出高校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范式。未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党建共建”,推动“纺织强国”育人共同体建设,扩大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合作网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天工力量。
(审稿: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艳丽 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焕峰)
图片来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