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冠耀四方!天津学者新著《中外服装史》为您展示古风雅韵与当代时尚的碰撞
“哪吒的混天绫设计灵感来自敦煌飞天的飘带;敖丙的服饰参考了中国古代交领右衽的袍服,下摆的云雷纹是对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融合了现代审美,是对传统的活化。”“汉服在年轻人中流行,正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3月8日下午,在内山书店和平大悦城店举办的“华夏衣冠耀四方——古风雅韵与当代时尚的碰撞”《中外服装史》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师张莉,著名服装史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华梅,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副教授李凌,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纪向宏等学者畅谈该书学术创新点、汉服热与文化自信、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和敖丙的服装特点、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等话题,为读者特别是热爱汉服的女性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服饰文化盛宴,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衣裳是文化的皮肤,一针一线都记录着历史。《中外服装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好书”获得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华梅与讲师刘一品创作,系统梳理了中外服装文化的演变历程,从古代华服的繁复精致到现代时尚的简约多元,无一不展现着人类文明的璀璨与多样性。该书图文并茂,博古通今,集历史性、理论性、实用性为一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师张莉从文学、传统认知、穿衣自由、文化交流与碰撞等角度,为读者解读中国服饰与文化。锦袍绣袄,珠翠盈头,古今服饰,皆是风华。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怀。在汉服的世界里,无论是飘逸的裙摆,还是精致的绣花,都映衬着女性独有的温婉与雅致。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韵味,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女性柔美与力量的象征。
天津工业大学汉服社的女生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秀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副教授表示:“汉服社的同学们对不同朝代的服饰做了大量研究,但网上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对不同朝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认识。而这本书正好能帮助大家搭建起完整的服饰史坐标,以时间为纵轴,横向展开了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服饰风貌,它不仅梳理了服饰的演变,还讲解了不同文化体系下服饰背后的思想、美学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今天的时尚潮流。对喜欢汉服、研究汉服的朋友来说,这本书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服饰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外观复原上。”
“这些年来,汉服在年轻人中流行,正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国货潮品、‘新中式’风格的兴起,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让中国服饰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凌说,符号化过强的传统服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较难融入,在国际对话中更容易被表面化解读。这时候,理解不同服装体系的脉络,找到和而不同的时尚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外服装史》,正好可为读者提供这样的解读。
李凌表示,我们不仅是时尚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每一次穿搭、创作,都是对传统的活态传承。通过学习服装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服饰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能在国际时尚话语体系中拥有更强的影响力,真正塑造中国时尚的国际形象。
“该书通过文明互动的视角,系统梳理服饰发展的全球性脉络,将中国和外国的服装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探讨了东方服饰设计的审美特性以及西方着装理念对东方服饰的影响,为服饰设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种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服饰研究中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使读者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中外服饰文化的异同和发展脉络。”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纪向宏认为,《中外服装史》创新点之一在于突破了传统服装史研究的国别或地域局限,构建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术框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推动中国服饰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跨文化研究,“华梅教授的国际化视野不仅拓展了服饰史的研究边界,更通过全球文明互鉴的框架,为理解人类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提供了新范式。”
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着历史智慧、工艺技术与审美哲学,《中外服装史》作为一部系统梳理中外服装发展脉络的著作,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服装以红色为主,配黄色腰带,红黄搭配显示了人物的热情和力量,上面的莲花纹样寓意他的内心纯洁。敖丙的穿衣风格就是优雅精致的贵公子风,纹样应用也对应他的水属性,比如领口处的夔龙纹与云纹的创新设计;大袖袖口处的云水纹也是云纹与水纹组合的创新纹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集中体现和反映,象征着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之意;下摆的云雷纹也是对于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融合了现代审美,是对传统的活化。
华梅1951年生于天津,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教育部巾帼建功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教育系统“十大女杰”等诸多荣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等科研项目15项,主讲国家级精品课2门;出版有80部作品,其中《极简中国服装史》获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人类服饰文化学》获中国图书奖、全国服饰图书最佳奖、十五省市社科图书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服饰与中国文化》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古代服饰》《服饰文化全览》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部著作被翻译成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4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中国服装史》至今已修订5次,累计印刷45次,在高校具有广泛影响力。
华梅表示,汉服在当代年轻人中的流行,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使得中国服饰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受到瞩目。《中外服装史》具有四大亮点:涵盖大量纺织考古实物、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服装经典案例;将中外服装文化有机结合、对比讲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诠释中外服装史发展脉络、历史变迁;精彩解读服装的样式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可带领读者概览中外服装发展全貌。
书中也体现了汉服文化的育人功能,展现了传统服饰如汉服礼仪在道德教育与成人礼教中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青年道德培育具有启发意义。汉服礼仪强调“始于衣冠,达于博远”,通过规范的服饰穿着和礼仪行为,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冠礼是我国古代的成人礼,是指男子在二十岁举行束发、戴冠、取字等以示成人的仪节。成人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生理上的成熟,更是他知晓了做人做事的基本礼义原则,可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具体到冠礼,其中即蕴含着大量的道德训诫与劝勉。如在三次加冠中,每次皆有不同的辞令,内含着敬、尊、孝、悌等德目,告诫冠者今已成人,要注重道德培养与德性提升,表达了家族对冠者德性成长的期待,冠者亦从中受到深深的教诲。为造就成人,需要冠者遵循成人的礼义,践行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和为人少的礼节,实则也是强调通过冠礼树立成人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主、顺从长辈的德性行为。可见,在传统社会,冠礼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其通过庄严的仪式努力在冠者心中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生命历程,让冠者体悟到从此需要“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亲善近贤,修养成人之德性。
华梅希望年轻人穿汉服时能理解传统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服饰像水、像云、像风、像雾,神韵灵动;西方服饰见棱、见角、见圆、见方。”(记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