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丨没花一分钱!他一个人完成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118



没花一分钱!他一个人完成一部电影

一个人,花费28小时,零成本完成一部AI微电影。近日,天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刘静权创作的《机忆之地》AI电影通过了毕业作品审核。值得注意的是,这部AI电影改编自AI创作的同名小说。

去年10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利用AI平台创作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参评时署名“@硅禅”),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评选中获评二等奖。

那时,刘静权正在准备他的毕业作品,经他初步核算,如果用传统影像完成他的毕业作品,预算将达到20万元。

受困于预算不足,刘静权将目光投向了AI平台。他阅读了沈阳老师利用AI创作的科幻作品《机忆之地》,之后将小说“投喂”给AI平台,AI平台很快生成了一份分镜头脚本。刘静权又将小说分为多个篇章,再将每一篇章分别“投喂”给AI平台,再次生成分镜头脚本。之后,刘静权又使用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文生配音等技术手段进行创作。

前后仅用了28小时,零成本就完成了这部作品”。让刘静权意外的是,在AI的帮助下,飞机失事、钟楼崩塌等宏大场景均被实现,“AI的创作能力是不受限的,它可以根据我的想象力进行大胆发挥”。除此之外,AI平台还极大提高了创作效率,降低了创作成本。

《机忆之地》中的主人公李晓是一名元宇宙的探险家。曾经的她在真实世界是一名神经工程师,但在一次实验中失去了所有关于家人的记忆。她对“机忆之地”的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找回自己丢失的记忆。

沈阳介绍,他利用AI平台创作《机忆之地》断断续续用了3个小时。其间,他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了4万多字的稿件,最后从中复制出5900多字成稿。

《机忆之地》AI电影也带给沈阳很多惊喜。但沈阳也提到,AI创作的微电影仍有不足,例如,AI创作在实现人物的一致性、动作的连贯性上仍有欠缺。

刘静权的导师、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王志强给予了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学生能将AI技术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这是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作为毕业作品评审老师之一,王志强负责审核的毕业作品共有6部,除刘静权外,另有一位学生也在毕业作品中部分使用了AI技术。

今年毕业季,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大学生借助AI写论文”。王志强坦言,用AI完成影像毕业作品和用AI撰写毕业论文有本质的区别。“AI技术为影像制作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毕业论文写作是学术研究,它需要非常严谨的学术训练。”

沈阳提到,目前,他的团队又创作了一部AI科幻小说,共计4万余字,这一次,他们打算公开发表。刘静权也打算通过AI技术进行长电影创作,“随着技术的迭代,相信AI电影登上大银幕就在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