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昕副教授理论文章《用主旋律影视作品点亮大思政课》

发布者:胡敏发布时间:2023-03-14浏览次数:10

2023年3月14日,光明网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昕副教授理论文章《用主旋律影视作品点亮大思政课》。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用主旋律影视作品点亮大思政课

作者:许昕(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近年来,一大批主旋律影视作品火爆荧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了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双赢,也获得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我们要用好主旋律影视资源,让思政课堂持续活起来,火起来。

用之有度才能美美与共

喧宾”不能“夺主”。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授课,目的不能忘。与理论讲授相比,主旋律影视作品形式活泼、代入感强,能够吸引青年学生的眼球,迅速提升课堂的热度,是赋能思政课的有效方法。但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绝不是带着学生“追剧”,思政课要提升抬头率,但不能止步于抬头率,我们要巧妙利用主旋律影视剧的特点,开展“浸润式”教学,把热度转化为教学实效。例如,《觉醒年代》把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坚定前行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激发了无数青年的共鸣和敬仰之情,他们在网上发表评论,“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他们最好的续集”“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很多人自发在“延乔路”的站牌下献上鲜花表达追思。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和青年学生共情,把这种清澈的爱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结合起来,升华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尤为注意正确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可。但思政课不同于影视剧,必须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提前对影视作品涉及到的史料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引导学生把艺术感染力和史料真实性结合在一起,从艺术真实中把握历史真实。反之,如果教师本人对史料把握不足,对细节不求甚解,混淆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就会降低思政课的严肃性,冲淡了立德树人的效果,更有甚者,会被历史虚无主义混淆视听,起到反作用。

因材施教才能相得益彰

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视剧层出不穷,比如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闽宁镇脱贫致富奋斗史的《山海情》、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系列、《中国机长》《万里归途》……这些主旋律影视剧反映了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从当下的视角反思和总结历史,在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热点话题和深度思考。抓住了这些问题,就站在了青年学生思维的风口上,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就能获得青年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这正是大思政课的意义所在。例如,《山海情》大火后,在抖音、B站、知乎上,十几万人为乐观坚强的水花点赞,她逃婚失败,丈夫残疾,最后却疾风翻盘,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原因何呢?这里面既有水花性格坚毅、敢于吃苦的个人原因,更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的政策扶持,水花的脱贫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史。

用巧经典主旋律剧。除了当下热播的主旋律影视剧,一些经典影视剧,虽然年代相对久远,但制作精良,表现力强,真实再现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刻的奋斗历程。比如,《英雄儿女》《上甘岭》《大决战》《重庆谈判》《开国大典》《焦裕禄》等影片。由于拍摄时间较早,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今天,这些影片容易被青年学生忽视,但对于思政课而言,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影像资料。思政课教师可以把课外实践与经典影视剧结合起来,把观影与实地探访、采访老红军、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融合起来,打通历史和现实、史料和理论的壁垒,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通过历史事件引发当下的思考,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练好内功才能取宏用精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储备影视资源,不断提升影视鉴赏能力。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储备影视资源的意识,主动观看、分析、存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具有了一定的资源储备,才能优中选优,找到恰当的素材。同时,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解锁青年学生的兴趣点,搭建与学生共情的桥梁。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影视鉴赏能力,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思政课教师要从“看”提升到“鉴赏”,把握影片的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引领学生从“看故事”到“想问题”再到“悟道理”,融盐于水,在观影看剧中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思政课教师要熟练运用新媒体。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新媒体是他们熟悉、喜爱的信息来源和社交、表达平台。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接受青年人的特点,勇于创新,在“看故事”“想问题”“悟道理”之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拍作品”,通过“自己拍”倒逼“好好学”,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表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新媒体素养,提高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作为上好思政课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课教师要从点滴做起,练好内功,不断吸纳新事物,用好主旋律影视作品,切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式发展。

【本文为河南省高教教改与实践重点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2021SJGLX061Y)研究成果之一。】